登陆 | 注销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校友回声】陈建清|传承江南人文底蕴,续写千年桑蚕文化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作者:美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8-05-04       点击:325

 【编者按】值此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美术学院办学25周年之际,美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依托学院“党支部1+1”项目制开展优秀校友寻访活动,特推出#校友回声#栏目,为您带来“最美人”的独家专访。展校友风采,忆青葱岁月,抒校友情怀,勉在校学子。



 '' 江南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千年蚕桑文化的传承,我觉得应该续写。"



输12

陈建清

陈建清,199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江南茧画创始人,高级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桐乡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桐乡市正大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桐乡市工艺美术馆副馆长。个人艺术作品在《中国油画》、《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画风报》、《美画空间》等多家专业报刊、杂志发表、专版介绍。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专集。并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近年来,江南茧画事迹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论坛,中国之声,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在线,香港凤凰资讯,中国台湾网,浙江日报、西藏日报,北方新报,央视网视频,网易,新浪,搜狐,浙江卫视、钱江晚报,上海工艺美术展事,嘉兴日报、嘉兴旅游文化园,《今日桐乡》等多家海内外单位和媒体争相报道,陈建清先生也自然成为了江南茧画第一人。


从杭师大毕业后,陈学长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在初中、高中、职业中专、进修学院、高中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和茧画结缘要从陈学长的小时候说起。“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江南农村普通蚕农,一年四季起早摸黑的饲养蚕宝宝,我从小就有机会接近蚕桑。”陈学长阐述到,“高中三年我就读在文学巨匠茅盾先生题写的乌镇中学,他的长篇小说《春蚕》给我极深的印象。高中毕业后去了广东深圳,让我接触到了陶瓷工艺美术品,我的工作是每天在陶瓷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来在杭师大选修的也是美术专业,茧画绘制的成功,和我的美术根基及扎实的工艺基础是密不可分的。”陈学长于1996年杭师大毕业后回到家乡,当时江南小镇旅游开发箭在弦上,学长利用空余时间开始思考发展本土工艺美术。“用什么材料能代表本土特色、代表江南民俗文化呢?”小时候的记忆让陈学长一下想到了白白的蚕茧,更何况其家乡素有“蚕桑之乡”的美称。在查阅了大量有关蚕桑文化的资料后,陈学长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几千年来,桑蚕文化无疑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中,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如果能在茧上作画,并能保存许久,那就太有意思了。”就这样学长开始和茧画结缘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垫,它刺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也存在于人的思想里,是人精神的原动力。面对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就开始了范围广泛的“手工艺复兴运动”。虽然手工艺的复兴作为文化上的一种思潮,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大趋势,但却充分肯定了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工业化对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危害。 20世纪后期以来,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新加坡开展“华语运动”以维护东方文化。日本、韩国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我国台湾则实施了 “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由此可见,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文化自觉,保护了这种文化就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尊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舍此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民族精神支柱。传承立根基,创新展活力,不忘初心,不负岁月。如果说,“五千载农耕细作”是岁月沉淀下的蚕乡标签,那么,“传统和创新、工艺和品质、服务和艺术”就是这个时代赋予江南茧画的责任了。


要想在圆滚滚,表面凹凸不平又小巧的蚕茧上画画难度相当大。首先要解决的是蚕茧的硬化和蚕蛹的干化问题。隔行如隔山,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陈学长经常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配置化工原料,购置设备,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使蚕茧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工艺品。“一定要挑选个头差不多的蚕茧,这样做出来的工艺品才大小一致,更加美观。”每100公斤蚕茧中,最多只有20公斤符合其要求。接踵而来的难题便是给蚕茧上色,它不像普通纸,可以用水墨上色。颜料种类很重要。“每每到周末,我便把一周收集的颜料和知识结合,用不同的浓度,不同的色彩进行配置,再把收集起来的蚕茧涂成纯粹的新色彩。愈是艰难,心中的信念愈是坚定,一次次的失败,只为拉近与梦想的距离。”经过两年多的收集颜料和调配,陈学长终于选定了一种比较环保的特殊原料,让颜色可以更持久的保存下去。“上好的颜料,搭载着我的梦想,便成了这江南茧画。”江南风情在一枚枚蚕茧上得到再现。一个蚕茧就是一块画布,方寸之间体现茧画之美。丰子恺漫画、江南水乡、花卉植物、传统祥瑞图案,这些素材都被画在了蚕茧上,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方寸之间,表现出文化的张力。而学长的创意设计方式从不会脱离蚕文化这个根,他的创作一直坚持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从传统中吸取养分,每一个茧画都有它自己的个性。



茧画几年来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并参与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参与了国家一带一路丝绸国际文化传播活动,参与了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开馆典礼,特别是在传承教育方面,这几年和一些高校进行了有效的合作,特别是为响应浙江省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面,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在一所高中,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开办了茧画选修课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广大师生喜欢。通过茧画课程,不仅仅是单纯学习了茧画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接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于对蚕茧画未来的规划,陈学长这样说到:“2012年江南茧画工作室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开展茧画学术交流活动,参观、考察、调研中国各地区蚕桑文化博物馆,努力提高茧画创作水平,弘扬本土文化,扩大江南茧画工艺美术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也提供为行业、社区、企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服务工作。共同探讨研制茧画新工艺、新制作,为发展区域工艺美术尽心尽力。举办“中国江南茧画手工技艺作品展”等系列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博览会,不断提高茧画工艺美术作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撰写蚕桑文化调研文章,拓宽蚕桑文化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继续努力,希望有更多的学校,特别是高校,更广泛的人群,社会团体等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参与到茧画技艺的实践中来,共同创意,共同设计,不断拓宽视野,走创新之路、扬民族风骨、顺国际合作。”




您已离校多年,现在还能够回忆起大学生活吗?在母校求学期间,是否有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

离开大学校园生活已经20多年了,一直对杭师大怀有深深的感情和美好的记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我也是杭师大的第二届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当时是三个班,共60位同学,现在大多数奋斗在教育岗位上。我分在美教二班,还兼任了班长,班主任是孙尔老师,黄印凯老师,还有陆琦老师教我们油画。我们班级一共20位同学,12名男生、8名女生,一直到现在还经常保持联系。我们美术教育系当时在文二路和中文系在一起,每天早上还进行晨跑,回绕文二路,教工路,文三路坚持不断。遇到母校运动会,全体大会就去文一路杭师院总部,所以也是两地互动,有时候会去音乐系看演出,现在想起来真是美妙的事情。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大约3次造访母校,每次到访都有不同的感受,2008年参加了母校100周年的校庆。一方面也是母校几次易地,另一方面也是母校的深刻变化,应该说变得越来越好了。


您已毕业多年,如今功成名就并积累了不少经验。您对我们这些还在大学摸索的学弟学妹们可有话说?

很高兴大家和我一样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美术专业。作为一名年龄比你们长,阅历也比你们更加丰富一些的人,我想提供一些建议给你们参考:

有规划:请同学们有规划的做好每天的事情,而不要给自己太多拖延不做的理由。但凡成功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从每一步积累始得。希望你们能珍惜当下、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极致和卓越。形成这样的习惯,将会让你终身受益。

重情义:在芸芸众生中,大家能走到一起,真的就是一种缘分。因此,要学会珍惜彼此:珍惜师生情、同学情、朋友情,不要把从别人,甚至你的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而要常存感恩之心。

树理想: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而不要人云亦云、心浮气躁;不要去跟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足矣。当然,选择自己心之所属并坚守,有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有更多的淡定和从容,更多的积淀和突破,更多的喜悦和快乐。

勤操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让中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万千建设者们通过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请大家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希望同学们都能尽自己所能学好文化,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借这个机会祝贺母校110周年庆!希望母校越办越精彩!


校友风采

【校友回声】陈建清|传承江南人文底蕴,续写千年桑蚕文化

美术学院 · 2018-05-04

 【编者按】值此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美术学院办学25周年之际,美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依托学院“党支部1+1”项目制开展优秀校友寻访活动,特推出#校友回声#栏目,为您带来“最美人”的独家专访。展校友风采,忆青葱岁月,抒校友情怀,勉在校学子。



 '' 江南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千年蚕桑文化的传承,我觉得应该续写。"



输12

陈建清

陈建清,199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江南茧画创始人,高级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桐乡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桐乡市正大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桐乡市工艺美术馆副馆长。个人艺术作品在《中国油画》、《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画风报》、《美画空间》等多家专业报刊、杂志发表、专版介绍。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专集。并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近年来,江南茧画事迹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论坛,中国之声,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在线,香港凤凰资讯,中国台湾网,浙江日报、西藏日报,北方新报,央视网视频,网易,新浪,搜狐,浙江卫视、钱江晚报,上海工艺美术展事,嘉兴日报、嘉兴旅游文化园,《今日桐乡》等多家海内外单位和媒体争相报道,陈建清先生也自然成为了江南茧画第一人。


从杭师大毕业后,陈学长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在初中、高中、职业中专、进修学院、高中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和茧画结缘要从陈学长的小时候说起。“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江南农村普通蚕农,一年四季起早摸黑的饲养蚕宝宝,我从小就有机会接近蚕桑。”陈学长阐述到,“高中三年我就读在文学巨匠茅盾先生题写的乌镇中学,他的长篇小说《春蚕》给我极深的印象。高中毕业后去了广东深圳,让我接触到了陶瓷工艺美术品,我的工作是每天在陶瓷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来在杭师大选修的也是美术专业,茧画绘制的成功,和我的美术根基及扎实的工艺基础是密不可分的。”陈学长于1996年杭师大毕业后回到家乡,当时江南小镇旅游开发箭在弦上,学长利用空余时间开始思考发展本土工艺美术。“用什么材料能代表本土特色、代表江南民俗文化呢?”小时候的记忆让陈学长一下想到了白白的蚕茧,更何况其家乡素有“蚕桑之乡”的美称。在查阅了大量有关蚕桑文化的资料后,陈学长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几千年来,桑蚕文化无疑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中,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如果能在茧上作画,并能保存许久,那就太有意思了。”就这样学长开始和茧画结缘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垫,它刺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也存在于人的思想里,是人精神的原动力。面对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就开始了范围广泛的“手工艺复兴运动”。虽然手工艺的复兴作为文化上的一种思潮,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大趋势,但却充分肯定了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工业化对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危害。 20世纪后期以来,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新加坡开展“华语运动”以维护东方文化。日本、韩国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我国台湾则实施了 “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由此可见,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文化自觉,保护了这种文化就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尊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舍此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民族精神支柱。传承立根基,创新展活力,不忘初心,不负岁月。如果说,“五千载农耕细作”是岁月沉淀下的蚕乡标签,那么,“传统和创新、工艺和品质、服务和艺术”就是这个时代赋予江南茧画的责任了。


要想在圆滚滚,表面凹凸不平又小巧的蚕茧上画画难度相当大。首先要解决的是蚕茧的硬化和蚕蛹的干化问题。隔行如隔山,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陈学长经常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配置化工原料,购置设备,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使蚕茧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工艺品。“一定要挑选个头差不多的蚕茧,这样做出来的工艺品才大小一致,更加美观。”每100公斤蚕茧中,最多只有20公斤符合其要求。接踵而来的难题便是给蚕茧上色,它不像普通纸,可以用水墨上色。颜料种类很重要。“每每到周末,我便把一周收集的颜料和知识结合,用不同的浓度,不同的色彩进行配置,再把收集起来的蚕茧涂成纯粹的新色彩。愈是艰难,心中的信念愈是坚定,一次次的失败,只为拉近与梦想的距离。”经过两年多的收集颜料和调配,陈学长终于选定了一种比较环保的特殊原料,让颜色可以更持久的保存下去。“上好的颜料,搭载着我的梦想,便成了这江南茧画。”江南风情在一枚枚蚕茧上得到再现。一个蚕茧就是一块画布,方寸之间体现茧画之美。丰子恺漫画、江南水乡、花卉植物、传统祥瑞图案,这些素材都被画在了蚕茧上,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方寸之间,表现出文化的张力。而学长的创意设计方式从不会脱离蚕文化这个根,他的创作一直坚持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从传统中吸取养分,每一个茧画都有它自己的个性。



茧画几年来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并参与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参与了国家一带一路丝绸国际文化传播活动,参与了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开馆典礼,特别是在传承教育方面,这几年和一些高校进行了有效的合作,特别是为响应浙江省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面,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在一所高中,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开办了茧画选修课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广大师生喜欢。通过茧画课程,不仅仅是单纯学习了茧画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接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于对蚕茧画未来的规划,陈学长这样说到:“2012年江南茧画工作室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开展茧画学术交流活动,参观、考察、调研中国各地区蚕桑文化博物馆,努力提高茧画创作水平,弘扬本土文化,扩大江南茧画工艺美术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也提供为行业、社区、企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服务工作。共同探讨研制茧画新工艺、新制作,为发展区域工艺美术尽心尽力。举办“中国江南茧画手工技艺作品展”等系列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博览会,不断提高茧画工艺美术作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撰写蚕桑文化调研文章,拓宽蚕桑文化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继续努力,希望有更多的学校,特别是高校,更广泛的人群,社会团体等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参与到茧画技艺的实践中来,共同创意,共同设计,不断拓宽视野,走创新之路、扬民族风骨、顺国际合作。”




您已离校多年,现在还能够回忆起大学生活吗?在母校求学期间,是否有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

离开大学校园生活已经20多年了,一直对杭师大怀有深深的感情和美好的记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我也是杭师大的第二届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当时是三个班,共60位同学,现在大多数奋斗在教育岗位上。我分在美教二班,还兼任了班长,班主任是孙尔老师,黄印凯老师,还有陆琦老师教我们油画。我们班级一共20位同学,12名男生、8名女生,一直到现在还经常保持联系。我们美术教育系当时在文二路和中文系在一起,每天早上还进行晨跑,回绕文二路,教工路,文三路坚持不断。遇到母校运动会,全体大会就去文一路杭师院总部,所以也是两地互动,有时候会去音乐系看演出,现在想起来真是美妙的事情。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大约3次造访母校,每次到访都有不同的感受,2008年参加了母校100周年的校庆。一方面也是母校几次易地,另一方面也是母校的深刻变化,应该说变得越来越好了。


您已毕业多年,如今功成名就并积累了不少经验。您对我们这些还在大学摸索的学弟学妹们可有话说?

很高兴大家和我一样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美术专业。作为一名年龄比你们长,阅历也比你们更加丰富一些的人,我想提供一些建议给你们参考:

有规划:请同学们有规划的做好每天的事情,而不要给自己太多拖延不做的理由。但凡成功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从每一步积累始得。希望你们能珍惜当下、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极致和卓越。形成这样的习惯,将会让你终身受益。

重情义:在芸芸众生中,大家能走到一起,真的就是一种缘分。因此,要学会珍惜彼此:珍惜师生情、同学情、朋友情,不要把从别人,甚至你的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而要常存感恩之心。

树理想: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而不要人云亦云、心浮气躁;不要去跟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足矣。当然,选择自己心之所属并坚守,有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有更多的淡定和从容,更多的积淀和突破,更多的喜悦和快乐。

勤操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让中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万千建设者们通过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请大家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希望同学们都能尽自己所能学好文化,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借这个机会祝贺母校110周年庆!希望母校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