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江南初冬,玉皇山路77号的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园里满目灿灿金黄,疏影婆娑。未到开讲时,7号楼小剧场里已挤满了近180名同学以及近十位参加“2019(第十届)浙江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论坛”的院长们。今晚的讲座嘉宾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杨参军教授。
杨老师从懵懂孩童时代的绘画启蒙开始娓娓道来,谈至人生中大学本科学习是基础、激情、独立的开始;研究生学习阶段则是自我风格的逐渐确立;留学巴黎的世界眼光是个人艺术“如痴”般“寻找真实”之路25年的小结……
从艺之路从寻找真实开始
最初10年,杨老师从身边的“物事”开始。“绘画是以视觉来理解和表现世界的方式,自1995年,我开始了静物写生之路。十年的静物写生,我努力以‘回到事物本身'的姿态观看,一步步将原有的创作经验去除,以达到‘以物观物'。我深知‘感性的真观'是绘画的重要依据,回到视觉,就是要唤醒我们的身心对世界感知的那份最鲜活和最敏感的潜力。然而,只是‘感性',那是人人都具有的能力,它有时如此飘忽不定,常有游离于我们深刻的洞察之外。因此,如何将其转化为智的直观,是我在静物画创作中不断努力的方向。十年的静物写生让我的目光对生活中的任何角落都会发生兴趣,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综合,以求让观察深化为一种洞察力, 并努力构建起自己的油画语言的特……”。
与陆琦教授对话从艺之路
站着聆听的同学们
随后的15年则是“田园与形神”的相互转换与共融共生为主题,同时,也完成了诸多历史画创作。“1995年以前我写生过人物,那是课堂的练习,大学一年级画过静物,也多只是色彩的练习,但极少画过风景写生。2005年开始回到人物的写生,同时也开始了更自由的主题,我画菜场、画室,也开始画家乡风景。每年冬季,我回家乡, 时光全撒在了田野中,我徜徉在家乡的荒山田埂间,每天观察那杨树的树枝在黄土和麦绿间摇动,观察着夕阳下山石间的色彩,激动不已,那些最平凡的景物在我眼里都极其诱人。近年,家乡的城市化将我的题材压缩的越来越小,而我也回归到了富阳的山水间。在我居住的庭院里,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诞生地,继续寻找我的视觉真实……”。“2005年开始转向人物写生,画人是我一直的主题,在 1995-2005年间,也曾经画过几张,但总是力不从心。在静物画上的自由表达到人脸上,就变得拘束。2005年起我逐渐开始了人物写生,也逐渐在人物的神形中找到了感觉,我喜欢从最令我心动的局部开始,也许是鼻尖,也许是衣服上的一朵花,一生二,二生三…… 逐渐推进。因此,我在作画时的最兴奋之处,常在完成前的三分之一处。各局部与整体画面还没形成,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我想一气呵成的理想总无法达成,笔意的流动感也常在反复中变得僵硬,因为神和形的关系在我每一次注视中都会发生变化,在此矛盾中,我总是觉得下一张也许更圆满……”。
李青博士从艺有感
杨老师的从艺之路,是心,是情,是他一直久久凝视的精神家园。两个小时的讲座在杨老师与学院师生的热烈互动中结束,课间博得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同学们从杨老师“从艺之路”的讲座中获得诸多启发和共鸣,同学们当以美术学院的学习作为从艺起点,立从艺之心,寻艺术之路,“艺”路向前,走出自己的天地。此为讲座之初衷。
讲座后继续艺术之路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