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傍晚,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艺游学研究院院长胡俊副教授面向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教学改革,从‘艺术考察’到‘艺游学实践’”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本次讲座旨在提升师生对于“艺游学”(a/r/tography;缩写A/R/T)美术学方法的深入理解,更好地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并以理论自觉推动我院教学改革。
胡俊老师以艺游学研究成果作为引入,为师生们系统讲解了“间”的概念,并以此概念讨论直觉认知的方式、解析艺游学考察的“六步法”。
他指出“间”的深层内涵,是“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首先,“间”具有中国诗学与建筑学的形式基础,并存在于人生命的自然状态中,是对中华“道统”的跨文化当代阐释。“间”作为直觉认知方式,是对于微妙之处的精确体察,即以一种可描述的空间形态开合,来表现无法直接描述的、直觉的艺术感知。胡俊老师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丰富的案例,介绍了艺游学考察“六步法”的三对“开合”。他以实践成果举例,详细解释了六幅对联以“水月”的隐喻,如何引导学生从內省、领悟,链接艺术世界,从而进行艺术创作、课程开发,最终落实到教学验证上——实现三开三合,并在开合之“间”有逻辑地产生创造力的全过程。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让师生们对艺游学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讲座中,胡俊老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艺游学考察”课程的中外哲学基础。一方面,介绍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基于区分的认知方法;另一方面,把荆浩的“图真”与石涛的“一画之法”相结合,指出“一画”并非知识由少及多、趋近于“苟似”的方法,而是“一字不加画”、跳出惯性思维之外思考和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产生“图真”创造力的方法。以中西方的理论比较,从多个方面论证,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深度,又有世界学术的广度。
在谈到当前美术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时,他明确了3P(possibility, plausibility, probability; 未然之可能、或然之可能、必然之可能)区分,与本专业学科自觉的对应关系。美术教育专业的自觉必须建立在对“未然之可能”(possibility)的研究上;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艺术方法创造出“未然之可能”,就是把艺游学理论从研究方法论转化为课程论的专业改革学术基础。胡俊教授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前景的构思是开阔的而非保守的。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将会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师生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前沿学术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创造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互动,黄华侨老师就胡俊老师的六步法来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看法,他指出:过去对于艺术研究存在成见,艺术创作本身能带给人们新的体验,这就是一种研究。台下观众也积极向胡俊老师提问。胡俊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对于“一画”等不甚了解的概念和理论问题,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加深了学生对艺游学研究方向的理解和领悟,展示出了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艺游学领域的学术实力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