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2日,暑期实践小队走进杭州市学军小学,专访我校2002届优秀校友李勤老师。深耕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对美育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我们从他的分享中,探寻美术教育的温度与成长方向。
谈及上学时光,李勤老师满怀感念。杭州师范学校的三年求学经历,尤其是周增严与李梅老师在儿童美育方面的启蒙,为他日后教育理念的形成埋下了种子。直至今日,他仍与这两位老师保持着联系。进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陆琦老师和金丹老师的指导也让他受益匪浅。
此外,胡俊老师在艺术疗愈领域的探索,尤其是以美术服务特殊群体的实践,深深影响了李勤。他十分认同这一兼具教育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研究方向。即便毕业多年,他们仍常在学术场合交流探讨。与诸多师长在美术教育相关的研讨会、教研活动中的重逢,不断为他的职业道路注入养分,成为支持他持续前进的重要力量。
对于师范教育的影响,李勤老师说,杭州师范学校三年的“博雅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重视综合素养,除美术外还开设书法、钢琴、舞蹈等课程,让他广泛接触多元艺术形式。他喜欢钢琴课,虽然弹得并不出色,却从中领悟到“艺术相通”的道理——绘画的色彩与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肢体与绘画的线条,背后都存在共通的规律。这种跨领域的审美积累,持续为他之后的教学与生活带来启发和惊喜。
选择当美术教师,最初是源于对绘画纯粹的热爱。“小时候做完作业就画画,一想到成为美术老师就可以一辈子和绘画在一起,觉得特别幸福。”毕业后,李勤进入求是小学,在章献明和李云雷两位老师的影响下,他更加坚定了深耕儿童美育的决心。如今,章老师已成为知名的校长、美术特级教师、正高教师,李老师已是知名画家。从章老师身上,他学到了坚持打磨好每一堂课,继续进修的意义,这激励着他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思考与追求。从“教美术”到“以美育人”,师范教育的根基与职场前辈的指引,让他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向。
李勤老师强调,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绝非单纯传授绘画技巧,而是关乎儿童精神成长与社会文明传承的关键。“很多人觉得教画画只是教技法,其实远不止于此。”李勤老师分享了一个实例,在一次绘画元宵节情景的课程上,一名学生画出了一副特别的画作,画面内容昏暗,透露着孤单的气息。他没有说这是错误的画作,而是问学生画作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通过交流,他得知这名学生家长在元旦期间外出工作,家里只有学生一人,所以非常孤单。“儿童的作品应该是儿童成长中一把很独特的钥匙,每一个儿童的钥匙是不同的。通过与儿童交流,去认识他这个人,这样他才会和你产生共鸣。”
美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让他们能够通过绘画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绪。李勤老师说,技术可学、知识可查,但对 “美” 的判断、“善” 的选择、“真” 的追求,需从小培养。“美育能给孩子的心灵搭‘避风港’,让他们面对压力时有释放的出口。”他感慨道,儿童美育的价值或许不是立竿见影的,却会像种子般在孩子心中扎根,长成支撑一生的精神大树。
面对 AI 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李勤老师持开放理性的态度。他提到,AI这个工具是老师们必须快速掌握的,学习的方式是多元的,不掌握AI,会让自己的学习与其他人产生很大的代差。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对AI技术表现出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对于AI工具的快速接受和熟练操作,常常令教师感到惊喜。这种对技术的亲和力,正为美术教学开辟新的可能。
但他也强调,AI 无法替代人的精神与思考。“AI 能生成‘好看’的画,却不懂背后的情感;能整合知识,却传不了‘真善美’的判断。” 他认为,教师需引导学生以 AI 为辅助,创作前先观察生活、记录感受,再用 AI 梳理思路,保留独立审美与创作思维。“未来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对‘真善美’的选择能力。” 李勤老师建议,教师要主动学 AI,用其规划工作、梳理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不依赖 AI,坚守教育本质。
回顾教学生涯,李勤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日常中的温暖小事,其中2016年教师节的一段经历,让他记忆犹新。那天他结束外出事务返回办公室时,意外发现桌上放着一幅手绘作品。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两名已升入初中的女生蒋惜羽、陈楚越特意回校探望他,因没有等到他回来,便用办公桌上的笔留下了这幅 “随手画”。“这幅画虽然是临时创作,却相当有创意,主题是‘从外太空给你带来的糖’,从内容构思到旁白设计,都能看出两个孩子的用心。”李勤老师笑着回忆。他至今珍藏着这幅画,每次看到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粹的师生情谊。更让他惊喜的是,后来通过其他家长辗转得知,两个孩子高中时都选择了美术特长方向,真正走上了美术道路。
李勤老师说,这样的小事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美育的意义——美术不仅是创作技巧,更是情感传递的纽带。儿童美育就像 “种种子”,不知何时会在孩子心中发芽,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带来温暖的回响,这也是他坚守美术教育岗位的初心所在。
对即将实习的学弟学妹,李勤老师说,实习是从 “学生” 到 “教师” 的过渡,要明确教育初心,做“完整的教育者”。
“首先要懂儿童美育的价值,不能只关注‘课上好、画好看’。”他曾听实习老师上课,课件精美、示范到位,学生却 “跟着画”,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培养‘会思考的创作者’,不是‘复制机器’。”实习老师要多思考“这节课能带给孩子什么”,让孩子先观察、再创作,保留个性。
其次要懂孩子、尊重成长规律。“不能孩子没完成作业就批评,要先了解原因。”他曾遇到学生没交美术作业,在课后聊天中得知前一天是孩子生日,和家人庆祝到很晚。生日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日子之一,李勤老师对此表示理解与宽容。“直接批评会伤孩子自尊,甚至让他讨厌美术。”他强调,“儿童先于学生成长”,要先把孩子当“完整的人”,再当“学生”,多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
最后,他送给后辈一句话:“演好教师的角色,久了便成了真。”“刚开始实习会紧张犯错,但带着责任感与热爱,认真备课、反思,慢慢就会成为有温度、有专业能力的教师。”他希望学弟学妹多观察、多学习,向资深教师取经,向学生学习“纯粹的创造力”,用美育点亮孩子的路。
在儿童形形色色的美术行为背后,真的存在一个精灵吗?为什么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孩子会告诉你画的是我在散步,一只蚱蜢或是一团熊熊的烈火。随着儿童美术的被发现,儿童美术的价值也被承认了,儿童美术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儿童美术的学习和儿童的美术教育呢?
教师就是要深入到儿童的画中,发现儿童绘画背后的意义,寻找到那个看不见的精灵。李勤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让美术学习为孩子开启一个更有价值的未来的老师。他强调儿童美术具有战略性课程的价值,注重挖掘儿童美术广泛、丰富的柔性力量。他倡导通过美术的课堂来发展儿童,通过美术的课堂帮助孩子唤醒内心成长的力量。
校友简介
李勤,199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后,于2002年获得杭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学军小学党委书记,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担任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外国语学院卓越师范生实践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讲席教授。他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情意课堂”的教学风格:“基于情境,打造有厚度的课堂。开放探究,营造有广度的课堂。情意生长,开拓有深度的课堂。”